2025 年新年的第一天,俄罗斯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供应天然气。这一切,也许是美国最想看到的。
自 1991 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凭借地缘优势与雄厚的天然气储备,依托苏联时期构建的庞大管道网络,源源不断地将天然气输往欧洲。
彼时,欧洲各国欣然接纳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一度高达约 35%,如 2018 年就通过联合管道路线 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如同血液一般,滋养着欧洲的工业、民用等诸多领域,成为欧洲经济蒸蒸日上的重要动力源泉。
先是 2022 年,备受瞩目的“北溪”管道在波罗的海被炸,这条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重要能源动脉瞬间瘫痪;紧接着,通过白俄罗斯的亚马尔 - 欧洲管道也被迫关闭。
这一系列变故使得欧盟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比例急剧下滑,从 2021 年的 40%锐减至 2023 年的大约 8%。
如今,俄罗斯停止通过乌克兰的供气,更是给欧洲天然气供应体系带来近乎致命的一击,欧洲彻底告别了那个由俄罗斯廉价天然气驱动的时代。
断供之前,俄罗斯天然气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欧洲的工业生产、居民供暖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欧洲的制造业巨头们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能源,维持生产线的高效运转,从而在全球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普通民众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以可承受的费用温暖过冬,用气成本并未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
但自断供危机爆发后,一切都变了。欧洲不得不紧急寻求替代气源,转向从别的地方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这一转变使得天然气使用成本飙升。
海上运输、液化与再气化等诸多环节大幅度的增加了成本开销,欧洲的工业公司首当其冲,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直线上升,许多中小企业不堪重负,面临减产甚至倒闭的困境。
据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部分欧洲国家的工业用气成本在断供后增长了数倍之多,这直接削弱了欧洲制造业的竞争力。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高昂的天然气账单也成了家庭预算的“吞金兽”,取暖费用大幅攀升,民众不得不在寒冬中节衣缩食,生活品质显而易见地下降,抱怨之声此起彼伏。
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大国的街头,随处可见民众举行的抗议活动,他们高举标语,要求政府解决天然气供应问题,降低高昂的生活成本。
寒冷的冬日里,一些家庭为了节约燃气费用,不得不减少供暖时长,老人和孩子只能裹着厚厚的棉衣瑟瑟发抖。
民众的不满情绪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随时有可能喷发,给各国政府带来非常大的执政压力。
在社交媒体上,欧洲网民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燃气账单,言辞中满是无奈与愤怒,对曾经廉价且稳定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充满怀念。
在工业领域,除了上述提到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外,产业链的稳定性也遭到严重破坏。许多依赖天然气作为原材料或能源的产业,如化工、玻璃、陶瓷等,被迫减产或停产,进而影响到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导致欧洲整体工业产值下滑,失业人口增多。
在能源市场内部,为了争夺有限的替代气源,欧洲各国之间也出现了一点程度的竞争与矛盾,一些原本紧密合作的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变得锱铢必较,这无疑给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高昂的能源成本拖累了欧洲经济的复苏步伐,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欧元区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前景愈发黯淡,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制定上陷入两难境地,既要抑制通胀,又要避免过度紧缩对经济造成更大伤害。
美国作为天然气出口大国,在俄罗斯断供欧洲之际,迅速成为欧洲的“救星”,但其背后的商业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美国以高价向欧洲兜售液化天然气,大发“能源财”。
原本运往亚洲等别的地方的液化天然气船纷纷改道欧洲,美国的能源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大幅度增长,价格也远高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
美国利用欧洲的能源困境,一方面巩固了自身在欧洲能源市场的地位,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能源贸易加强了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影响力,让欧洲在某些国际议题上更加贴近美国立场。
欧洲在无奈之下,明知美国高价售气不合理,却也只能咬牙接受,陷入了一种“饮鸩止渴”的尴尬境地。
它通过高价售气斩获巨额经济利益,还强化了对欧洲的掌控力。但从长远和深层次角度分析,欧洲所遭受的重创也必然会反噬美国。
欧洲经济的衰退将削弱欧美之间的贸易往来,影响美国相关产业的出口;欧洲民众对美国趁火打劫的不满情绪若持续积累,也会在未来的跨大西洋关系中埋下隐患。
而俄罗斯虽然暂时失去了欧洲部分市场,却也在加速能源出口多元化布局,积极开拓亚洲等新兴市场,降低对欧洲单一市场的依赖。
未来,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进一步调整,这场天然气断供引发的变局究竟会如何演变,谁才是真正笑到最后的赢家,还需拭目以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